“90后”大学生弃优厚薪金为智障儿童做义工保姆
時間:2012-04-02 來源:廈門戰友情家政
3年前,黑龍江省方正縣慶華村的村民們交頭議論著一個“爆炸性”的消息,村里好不容易走出來的大學生陳曉亮放棄優厚薪金,去哈爾濱市殘疾人托養服務指導中心做全天義工,每月只有幾百元補助,五尺男兒竟成了智障兒童24小時的保姆。許多人都懷疑,這個小伙子能堅持多久?
3年時光流逝,如今,陳曉亮不僅沒有離開殘疾人中心,而且已在這里累計做了2萬小時的義工。
“大孩子”的下馬威
陳曉亮父母都是農民,他大學的專業是機電一體化,曾經夢想當電力工程師。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電視上看到智障殘疾人的情況,電視上智障殘疾人的樣子激起了他心中的漣漪。
此時,陳曉亮已經接到南方一家大型企業的邀請,豐厚的薪金對于這個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的陳家人來說,是件天大的喜事。全家興高采烈地為陳曉亮準備慶功宴的時候,他卻只留下一封信不辭而別。
“陳家的大學生去給智障兒童當‘保姆’了,”十里八鄉傳遍了這個消息,鄉親們不解,陳曉亮的家人更不解,祖祖輩輩靠天為生的農村出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寒窗十六年難道就為了做這個?孩子的選擇讓陳家父母覺得他得了“魔怔”。
“我沒有得‘魔怔’,只因為在電視上看了他們一眼……”陳曉亮如此解釋自己的選擇,而他未來要面對的,不僅僅要靠數百元的微薄補助生活,還要24小時陪伴著這些智障孩子。
陳曉亮就住在哈爾濱市殘疾人托養服務指導中心“油菜花”班的寢室里,他和智障孩子們住在一起。一張床,衣柜里的兩層格子,放下了他全部“家當”。
“油菜花”班的房間是兩間相通的屋子組成的,陳曉亮和另一位王姓女老師共同照顧孩子們。說他們都是孩子,其實也不然,有的人其實是“大孩子”,比陳曉亮大17歲的都有,但在智力發育上,他們僅僅停止在孩童階段。
陳曉亮來到托養中心的第一天,“大孩子”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一個高一米八,體重200多斤的孩子直接給了他一巴掌。所有第一次到這里的人都會感到莫名的恐懼,因為迎接你的一張張臉,不是笑容過于夸張,就是目光直愣愣的。你無法判斷這是熱情,冷漠,還是準備攻擊你的前兆。
不會上廁所的孩子
陳曉亮一天的工作有多少?記者記錄了“油菜花”班孩子們早上上廁所的情景:小松起床去廁所,正在刷牙的曉亮站在廁所門口說:“坐下拉大便。”有的孩子不知道排便需要坐下。
在他身后,反穿拖鞋的鑫鑫跑過來上廁所。“這邊有人,去那個屋的廁所”。有的孩子不知道一個坑位只能一個人上。“蒙蒙,把拖鞋收起來,把棉鞋換上。”有的孩子不知道天冷要穿厚鞋……
陳曉亮和王老師穿插著奔走在兩個屋之間,嘴里招呼著起床的孩子,眼睛盯著上廁所的孩子,手上不停地整理著孩子的被褥因為睡覺不老實,幾乎所有人的褥子都扭出了床鋪。
這邊,小松終于從廁所里出來了,陳曉亮把他的衣褲都拿過來,“這面朝前,快穿上。”那邊,王老師把被窩里還放著玩具槍的小佳叫起來了,陳曉亮又過來幫他穿衣服,“小佳,找找鞋‘舌頭’,把鞋‘舌頭’拽出來再穿。”
回頭一看,小松還在擺弄他的毛衣,“我給你翻過來了,你怎么又翻過去了。”
在給孩子們穿衣服的間隙,曉亮還用電水壺燒了一壺水,他要給智障程度重一些的小佳洗臉。陳曉亮對他們的智力程度以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區分得卻十分清楚。一切忙完后,趁著王姐帶孩子們去花廳散步,曉亮一邊拖地一邊自己燒了一壺水一個小時前刷完了牙,現在該洗臉了。
忙碌,是這個寢室每天早上的必修課。走出寢室,王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對記者說:“我們不怕忙,就怕孩子拉尿在褲子里。曉亮剛來的時候,有一次,他以為一個孩子要小便,把褲子幫他脫下來后,孩子忽然拉出大便了,噴了他一身,他沒顧得上自己,趕快給那個孩子擦洗。”
“亮哥精神”感染他人
和智障孩子同住,甚至是孩子家長都難以做到的,這也是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托養中心的原因。每天晚上,陳曉亮只能睡半宿覺,另外值班的半宿他必須保持清醒,因為有的孩子要上廁所,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去上廁所,會把屎尿拉在被子里……對于智障孩子來說,一切皆可能發生,而且自己還渾然不覺。
“剛來我們這兒的人都會感到害怕,但時間長了你就知道了,雖然他們智力上有缺陷,但他們都很特別,你對他笑,他就會對你笑。”陳曉亮說。“我們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孩子。”
托養中心的孩子每天都要上課,老師分為兩種:培訓老師和康復老師。培訓老師是給孩子培訓一些基本的技能,而康復老師是幫助這些孩子做一些智力上、行為上的康復訓練。陳曉亮兼任兩種老師。作為培訓老師,他的拿手好戲是羽毛球。
為了學打羽毛球,陳曉亮自掏腰包去體育場地找人打球。“硬是厚著臉皮進場地去跟人家學,有時候,人家都煩我,不搭理我。”談起當初的事情,陳曉亮有些感傷。
有一年教師節,托養中心曾給他頒了“特別委屈獎”,“我的同班同學現在每月都能掙兩三千元,養活自己不是問題,但我現在,不但不能給父母錢,反而還需要他們‘救濟’。”今年,因表現突出,他的義工補助從六百五十元漲到了一千元多一點兒。“其實,我是真舍不得離開這些孩子們……”陳曉亮說。
作為義工的陳曉亮并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去做什么,義工對于當今社會來說,依舊是個新鮮名詞。“不管做什么,我想,我都不會離這些孩子太遠。”托養中心主任方東海表示,現在陳曉亮的“亮哥精神”已經成為中心的寶貴財富,這種精神總結起來說就是,簡單做人、開心做事、快樂奉獻、幸福生活。他的故事可以鼓舞更多人加入到義工行列中來。
如今,當大學生志愿者們來到托養中心時,可以看到寫著“亮哥精神”的條幅。“亮哥是誰?”學生們交頭接耳,卻不知道與他們同樣是“90后”的陳曉亮,正站在一旁靦腆而又不好意思地笑著。“現在看著到處寫著你名字的標語,感覺如何?”記者問道。“沒什么感覺,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陳曉亮的回答很淡然。
“你對他好,他就會對你好,如果我們不管他們,他們就會受欺負。”陳曉亮覺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對人來說,最大的歡樂、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給別人帶來幸福,莫過于鼓勵更多的人,給別人帶來幸福。”他如是說。